【序言】新时代,新征程,新奋斗。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全面铺开,服务“三农”的时代号角奋力吹响。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167net必赢特别推出【走在美丽乡村的道路上】乡村振兴师生行系列报道,以实际行动庆祝建团100周年,以丰硕成果喜迎党的二十大。
5月26日,167net必赢“青春助农”师生实践队来到攀枝花市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坪山村进行实地走访调研,了解该村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意见,并在当地村民带领下进行劳动实践教育活动,深刻体会到劳动的不易。
 |
青春助农队从攀枝花学院出发 |
农忙时节,放眼望去,在宽广马路下的田间,农民们正在播种各式种子,一片繁忙景象。这里是5月的米易新山傈僳族乡坪山村,是四川省傈僳族较集中的地方之一,是攀枝花市米易县唯一的傈僳族聚居地,位于横断山脉东部龙肘山半山腰的深山密林之中。
在这片密林之中,坪山村充分利用、发挥地域优势,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村主要以蔬菜、芒果、赤松茸和养殖业发展经济。现有赤松茸规模种植120亩,赤松茸每亩3000斤—6000斤,收益每亩产值2万元,采用套种模式,极大的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果树下种植赤松茸预计100亩,每亩预计能达1.5万元收益。村里已经建立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组织,为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21年底,坪山村共有“三品一标”1个,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400亩,坪山村不仅仅成为少数民族文化聚集地,更是成为名副其实的“农业大村”。
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和地理条件,坪山村旅游业也在逐渐发展。村垃圾按照“村收集、镇集中、区转运、市处理”的模式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处理指数达到100%,环境优美它功不可没;村文化建设基础扎实全乡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村卫生室、图书室、体育健身场所、村民活动中心等基础公共服务从无到有不断完善,村风进一步提升,村民也在村发展中找到了致富路。

“首先需要清除玉米的杂草,把上一番种植的南瓜藤拔了,然后右手锄头一个缝,左手放两粒进去,轻轻地取出锄头就种好了。”在村民热心教学下,实践队开启了种玉米实践劳动活动,经过两个小时的劳作,实践队深刻体会到耕作的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实践队在与合作社、村委会座谈和大军食用菌合作社经理何大军的带领下实地参观了赤松茸种植基地、芒果种植基地和玉米种植基地之后,进一步了解到村发展历史和目前村农业发展制约因素。下一步,实践队讲针对问题形成调研报告,结合学院专业特色、人才优势,力所能及为坪山村发展贡献力量,解决技术落后等问题。
(审核/张颖;编辑/张子萱)